教学资源教育教学方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的教案设计(精品多篇)

本文已影响 1.92W人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的教案设计(精品多篇)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

过程与方法:

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平移、旋转与对称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周末咱们班的李坤和王明随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他们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师: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学生说分类方法)

生1: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生2: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

师:平移和旋转是我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方式,数学上我们称为变换方式,除了这两种方式,还有哪种方式可以称为变换呢?

生:轴对称。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板书课题)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三、进行新课

1.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2.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3.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4.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一、学习内容:

教师提供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4页----17页。

二、学生提供: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小水盆,一些绿豆。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重点难点:

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五、学习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这两个图形之间隐藏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

你的发现真了不起。这种情况在数学中叫做“等底等高”。在“等底等高”的条件时,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或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六、布置课前预习

点拨自学

1、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圆柱和圆锥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请小组开始讨论。注意,这里的圆柱和圆锥指的就是图上的圆柱和圆锥哟! 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七、交流解惑: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体积比圆柱小……

动手做实验:把圆锥装满绿豆,倒入圆柱中,看倒几次能把圆柱装满。

通过实验操作,得出了正确的科学的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八、合作考试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口算)

2、沈老师在大梅沙玩,将沙堆成一个圆锥形,底

面半径约3分米,高约2.7分米,求沙堆的体积。

(只列式不计算)

3、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

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

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只列式不计算)

4、如图,求这枝大笔的体积。

单位:厘米)

(只列式不计算)

5、将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4分米的圆柱

形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那么削去的体积

是多少立方分米?(口算)

九、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 在 方面更加努力的。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根据教科书自选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例,培养学生仔细分析、主动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

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今天,我们进行练习(板书:反比例练习)。通过练习,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②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你知道哪些有关反比例的知识

板书:意义、字母表示:xy=k(一定)

二、基本练习

1.观察下面三个表

(1)表1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每天烧煤量和烧的天数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表2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用去的煤和剩下煤的吨数成比例吗?为什么?

(3)表3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判断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2)一筐桃平均分给猴子,猴子的只数和每只猴子分的个数。

(3)报纸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与总价。

(4)小刚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5)C=4a

三、解决问题

1.巩固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时行70 km,5时到达。如果要4时到达,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会列式解答吗?试试看。还可以怎么解?(引导学生用反比例知识解答)

2.用比例知识解答

(1)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 m2要用618块砖。如果铺24 m2,要用多少块砖?

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巡视,并加以指点。

根据这两道题组织学生讨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四、变式提高练习

按规律填数。

(1)(1,36),(2,18),(3,12),(4,),(5,)

(2)15,210,315,4(),()25

(3)81,27,(),3,1,()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拓展练习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构建一道生活中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的问题,再解决,并与同学交流你构建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3.说一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1某运输公司要运一批300吨的货物。让学生计算并完成填表任务。

每天运的数量(吨) 10 20 30 40 50

所需的天数 30 15 10 7.5

在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讨论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300。提问:这里的30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自己学习例2,仔细想想你发现了些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后,小组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不变,当长发生变化时,长方形的宽发生变化吗?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1和例2,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1、例2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说明:像例1、例2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2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 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那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2、例3和练一练及练习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研究: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 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柱,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5.组织练习。

(1)第七页第四题

(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书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

教学过程:

一、引〔〕入变量的概念

师:老师买了10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个吃了4个,还剩?个吃了7个,还剩?个

问:在老师刚才叙述的吃苹果这件事中有几个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怎样变化?

(有三个量;吃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是变化的;一个增加,一个减少。)

师: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可以看出,这两个量是互相依赖的变量,也可以说是相关联的量。

二、新授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看书P18。

1. 看第一个例子,说说这个统计表的内容是什么?

(是小明体重变化的情况)

年龄出生时6个月1周岁2周岁6周岁10周岁体重/千克

问:表中的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年龄在变,体重也在发生变化:年龄增加,体重也在增加。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图象来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呢?用一个什么图表示合适呢?(折线统计图)

2. 看第二个例子。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这就是反映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象。请你认真观察图象,图象中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时间、体温)

指导学生读懂图意:

(1) 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400C)最低是多少?(350C)

(2) 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4时到16时)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0时到4时,16时到24时)

师:骆驼的体温是随时间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3) 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师:次日8时指第2天8时,与第一天8时相比,增加了24小时,应是图中的32时。

3. 看第三个例子。是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问:你认为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呢?

h=t7+3

三、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

如:一天的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行使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等。

问: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只要合理,老师就要给予肯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我们就称这两个量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